当前位置:肺炎球菌感染 > 疾病危害 > 预防肺炎球菌性疾病,您该知道这些知识 >
预防肺炎球菌性疾病,您该知道这些知识
传播健康知识
展示疾控风采
肺炎球菌性疾病肺炎球菌性疾病是全球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也是导致我国儿童及成年人发病和死亡的重要原因。为了做好肺炎球菌性疾病防治,中华预防医学会和中华预防医学会疫苗与免疫分会组织专家撰写完成《肺炎球菌性疾病免疫预防专家共识(版)》。《专家共识》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肺炎球菌性疾病和疫苗等相关的最新进展。
我国肺炎球菌性疾病负担重肺炎球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根据肺炎球菌荚膜多糖的组成差异,可分为多种血清型,目前共发现有90多个血清型。它常定植于人类鼻咽部,一般在人与人之间经呼吸道飞沫传播或由定植菌导致自体感染。
肺炎球菌是引起我国婴幼儿和老年人发病和死亡的重要病因。2岁以下儿童的发病率远高于其他年龄段人群。我国5岁以下儿童感染肺炎球菌的病例数位列全球第二,占全球总病例数的12%。成人易感人群和危险因素包括年龄65岁和19-64岁、伴有慢性疾病、免疫功能受损、人工耳蜗植入者或脑脊液漏、吸烟和酗酒、反复呼吸道感染等。肺炎球菌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研究数据也反映我国肺炎球菌的疾病负担较重。
目前,肺炎球菌性疾病的临床治疗以抗生素为主,但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肺炎球菌的耐药性问题日益严重。我国肺炎球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交叉耐药和多重耐药发生率高。因此,采用肺炎球菌疫苗预防肺炎球菌性疾病并减少细菌耐药性,十分必要和迫切。
肺炎球菌性疾病预防——疫苗接种肺炎球菌疫苗是预防肺炎球菌感染的最有效手段。肺炎球菌疫苗属于第二类疫苗,按照“知情同意、自愿自费”的原则接种。
(1)疫苗种类
目前,肺炎球菌疫苗有肺炎球菌荚膜多糖疫苗(PPV)和肺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PCV)。PPV在2岁以下婴幼儿体内难以产生有效的保护性抗体,且不同人对不同血清型应答高低不一,目前市场上使用的为PPV23。PCV在婴幼儿免疫后能产生良好的抗体应答,且能产生记忆应答。目前我国批准上市的是PCV13。
现有疫苗覆盖了包括我国大多数致病血清型,其中PCV13在80%左右,PPV23在85%以上。
(2)接种对象与程序
PCV13:适用于6周龄~15月龄婴幼儿。
推荐常规免疫接种程序为2、4、6月龄进行基础免疫,12~15月龄加强免疫。基础免疫首剂最早可以在6周龄接种,之后各剂间隔4~8周。
PPV23:用于2岁以上感染肺炎球菌、患肺炎球菌性疾病风险增加的人群,尤其是以下重点人群但不局限于以下人群:①老年人群;②患有慢性心血管疾病(包括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心肌病)、慢性肺疾病(包括COPD和肺气肿)或糖尿病的个体;③患酒精中毒、慢性肝脏疾病(包括肝硬化)及脑脊液漏的个体;④功能性或解剖性无脾个体(包括SCD和脾切除);⑤免疫功能受损人群(包括HIV感染者、白血病、淋巴瘤、何杰金病、多发性骨髓瘤、一般恶性肿瘤、慢性肾衰或肾病综合征患者)、进行免疫抑制性化疗(包括皮质激素类)的患者以及器官或骨髓移植患者。
通常应种对象只接种1剂次。对需要复种的,按照说明书要求进行接种,复种间隔至少为5年。
(3)疫苗安全性
PCV13和PPV23疫苗安全性良好,常见反应为接种部位疼痛、接种部位红肿等,常见的全身反应为发热,症状轻微且具有自限性。
(4)接种禁忌
①对疫苗中任何成分过敏是接种该疫苗的禁忌证;
②中度或重症的急性疾病,无论是否发热,接种疫苗应谨慎。
其他禁忌和注意事项可参考相应的疫苗说明书
非疫苗预防措施预防感染性疾病的一般措施。主要有:
1.新生儿时期鼓励纯母乳喂养、锌元素的补充等。
2.生长发育阶段,给予足够的营养,及时合理地添加辅食。
3.鼓励户外活动,锻炼身体,提高自身的免疫力。
4.保证居室内空气流通,减少室内空气污染。
5.在家人或周围儿童患流感等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时,要尽量减少接触,避免交叉感染。
6.冬春季疾病流行期避免在人群较多的公共场所活动。
供稿:福建省疾控中心免疫规划所潘伟毅
部分内容参考《肺炎球菌性疾病免疫预防专家共识(版)》
配图源于网络
福建省疾控中心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