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肺炎球菌感染 > 疾病治疗 > 中国儿童侵袭性肺炎球菌的临床特征及耐药 >
中国儿童侵袭性肺炎球菌的临床特征及耐药
肺炎链球菌是引起严重感染进而导致全球高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主要原因。通常情况下,肺炎链球菌无症状地定植于健康人群的鼻咽部,但是,它亦可以传播,有时具有致病性,可在幼儿和老年人等易感人群中引起非侵袭性和侵袭性疾病。侵袭性肺炎球菌病(IPD)是指从人体正常无菌部位(如血液、脑脊液(CSF)、关节滑液、心包液、胸水和腹膜液)分离培养出肺炎链球菌菌株,分别对应的是败血症、脑膜炎、化脓性关节炎、心包炎、胸膜炎和腹膜炎。据报道,IPD每年在全世界造成超过万人死亡,其中大多数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5岁以下的儿童。本篇文章旨在从年1月至年12月在中国上海和兰州共名确诊为IPD的14岁以下儿童的临床特征以及从这些IPD儿童中分离出的肺炎球菌菌株的耐药性的研究。
图一主要显示了肺炎链球菌的筛选过程:年1月至年12月共收治了例IPD住院患儿(医院68例,医院55例),从这些患儿的标本中分离培养出肺炎链球菌,其中来自血液有82株,来自CSF29株,来自胸水40株。从同一患者的不同类型标本中有28个重复分离菌株(13株菌株同时来自血液和脑脊液标本,15株菌株同时来自血液和胸水)。
表一主要是对比了来自上海和兰州两个地区的IPD儿童的临床及人口统计学特点:其中81名(65.86%)是男性,小于5岁的有98名(79.67%)。两个地区均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差异,在9月至次年2月的寒冷季节发病率较高,相比之下,发病率最低的是6月至8月(4.88%)。共82例(66.67%)患儿出现败血症,其中48例(39.02%)儿童诊断为脑膜炎,41例(33.33%)为肺炎,30例(24.39%)为胸膜炎,4例(3.25%)为骨髓炎。有基础疾病的有35例(28.45%),其中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有9例,营养不良11例,贫血15例。45名患儿同时合并有感染:其中9名(7.32%)儿童同时感染EBV,11名(8.94%)合并呼吸道合胞病毒,25名(20.33%)合并肺炎支原体。同时所有IPD儿童均未接种肺炎球菌结合疫苗(PCV)。出院时健康状况数据显示,有3名儿童(2.44%)死亡。
表二将败血症与非败血症患儿的临床特点进行对比:肺炎球菌败血症定义为肺炎链球菌血培养阳性加上以下四个标准中的两个:发热38.0°C或体温过低36.0°C、心动过速90次/分、呼吸急促20次/分、白细胞增多12×/L或白细胞减少。在发生败血症的82名IPD儿童中,58名(72.5%)为男性,并且12个月的30名儿童均发生了败血症。结果表明败血症患儿的症状更严重,转诊到ICU的比例更高,住院时间、发热和使用抗生素的时间更长,而且3例死亡的IPD患儿均患有败血症。所有12个月的患者都发生了败血症,这表明幼儿是IPD败血症的高危因素。表三将坏死性肺炎与普通肺炎IPD患儿的临床特点进行对比:肺炎是肺炎链球菌感染的主要常见临床并发症。据研究,大多数IPD患儿均患有肺炎。坏死性肺炎定义为肺实质因感染病原体(包括肺炎链球菌)而引起肺组织发生坏死、液化和空洞。坏死性肺炎是儿童肺炎的罕见并发症,但其发病率在不断上升。肺炎球菌感染是儿童坏死性肺炎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坏死性肺炎患儿接受支气管镜检查及胸腔灌注、呼吸机、血液透析等治疗的比例明显高于普通肺炎患儿。同时坏死性肺炎患者接受IVIG和糖皮质激素治疗的人数显着增加,发热持续时间、住院时间和抗生素使用时间均明显长于普通肺炎患儿。表四展示了肺炎链球菌的抗生素耐药性情况。肺炎球菌的抗生素耐药性是一个日益严重的全球性问题,尤其是在亚洲地区。研究表明,亚洲地区的肺炎链球菌抗生素耐药性水平最高。本研究中,肺炎链球菌的红霉素耐药率最高,为96.75%(名患儿中的有名耐药),表明中国肺炎球菌红霉素耐药性呈上升趋势。同时肺炎链球菌对甲氧苄啶-磺胺甲恶唑的耐药率(79.67%)也很高,其次是四环素(77.23%)。所有菌株都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和左氧氟沙星敏感。总之,研究表明,大多数IPD患儿的临床症状很严重,尤其需要对患有败血症和坏死性肺炎的IPD儿童进行更加深入的治疗,同时发现肺炎链球菌对红霉素、甲氧苄啶-磺胺甲恶唑和四环素的存在很高耐药率。撰写:陈旭辉硕士研究生
校订:吴丽娟博士
ClinicalcharacteristicsandantimicrobialresistanceofpneumococcalisolatesofpediatricinvasivepneumococcaldiseaseinChina.pdf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