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肺炎球菌感染 > 饮食调理 > 东北大学ldquo一五一十rdqu >
东北大学ldquo一五一十rdqu
编者按
5月5日,由学生工作部主办、生命科学与健康学院承办的“学术名家先进事迹宣传教育暨学科前沿动态学术报告”顺利举行。本次活动邀请东北大学青年特聘教授丁辰,依托网络会议平台,为全校学生工作干部和学生代表共计人做专题讲座。本次活动是东北大学“一五一十”思政文化育人一体化平台建设的一项主要内容,同时也是我校年度校院两级辅导员培训环节之一。
个人简介
丁辰,主要从事人类病原酵母菌感染的研究:包括应用引起肺炎和脑膜炎的酵母菌“隐球菌”与小鼠感染模型;探讨真菌金属铜离子、蛋白修饰、蛋白折叠等生物学过程参与真菌致病机制,为抗真菌感染药物的研发提供新思路。丁辰教授曾入选沈阳市高层次引进人才“领军人才”、辽宁省“兴辽计划青年拔尖人才”、“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丁辰教授现任东北大学“青年特聘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神经研究所副所长。年9月,丁辰教授在爱尔兰都柏林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年至年,丁辰教授在美国杜克大学药理与癌症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其中在《CellHostMicrobe》《NatureCommunications》发表论文。而且丁辰教授也是国际遗传学机器大赛(iGEM)指导教师,曾获得中国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入选美国杜克大学“感染学学者”称号。
报告回顾
丁辰教授以“隐形杀手家族史”为题,围绕“病毒是否会离开我们”“疫情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如何检测冠状病毒感染”“怎样应对新型冠状病毒”四方面展开,重点讲解了人类所经历的病毒的发展史以及历史上人类战胜病毒的曲折过程和有效方法。就目前新型冠状病毒的病理分析、核酸检测和抗体检测技术原理、新冠肺炎防控、日常防护的专业知识与师生进行了交流。
丁辰教授谈到了微生物和人类的关系是携手并进、共同进化的,人类不能让微生物彻底消失,微生物也不会对人类造成毁灭性影响。师生们需要树立爱国主义情怀,运用专业知识辩证地分析,科学地应对及防控。最后,丁辰教授以纪念五四运动周年为契机,鼓励广大青年学子要树立远大理想、厚植家国情怀、练就过硬本领,为中国梦的实现贡献力量。
据悉,学工部依托东北大学“一五一十”思政文化育人一体化平台,每年体系化培育十大“育英工程”下设的余个精品项目,平均每年培育出一项教育部思想政治教育精品活动。疫情发生以来,学工部聚焦疫情防控重点工作,聚焦坚定“四个自信”和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宣传教育,创新开展一批网络思政教育活动,引领学生在疫情防控背景下,强化爱国热情,树立责任担当,听从学校安排,安心做好居家防疫和网上学习。
学习感悟
机器人科学与工程学院辅导员:汪青
庚子鼠年,战“疫”集结号以一条简讯的形式,发至每一位辅导员眼前。冰箱囤的年货还只去一角,唠家常的话还在口边,一句“收到,确保平安”为这个假期画上匆促的句号。作为辅导员,我们向学生灌输最多的就是“尊重生命”,可是如何让学生“科学地”看待病毒,“科学地”尊重生命,是我们的重要课题。丁辰教授从新冠病毒的致病机理、发病症状、诊断手段、防范方法等方式入手,为我们科学、冷静地看待疫情提供了重要参考。
江河建筑学院辅导员:于昕彤
丁教授的报告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既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又能够让听者倍感通俗易懂。丁教授结合当前疫情背景,以微生物为切入点,耐心讲解人类对微生物认知的发展史以及传染病瘟疫的爆发历史。科学是战胜疫病的最有力武器,报告能够有效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病毒、细菌、真菌等作用机理,引导广大师生汲取知识力量,在疫情大考面前做到不恐惧、不放弃、不退缩。
生命科学与健康学院本科生:李润洋
“半亩方糖长流水,呕心沥血育新苗“,丁辰教授在这次对于微生物介绍讲座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将其所学所感和在科研方面的经验传授给我们这些莘莘学子们,让我们这些生物专业的学子们感受到了微生物领域的奇妙,更加激发了我们对于这个领域的热情和追求,虽然只有短短的一个小时,却展示了一片我们从未驻足的天地,正像丁辰教授告诉我们的一样,”生活从不缺少美好,只是缺少发现“,我们会深刻铭记”无为、知止、贵生、爱物“,继续在生命领域中发现并记录美好,谱写出一份更加华美的篇章。
冶金学院本科生:杨欣欣
此次报告中,经过丁辰老师的介绍,我对核酸检测有了更深的理解,通过检测新型冠状病毒的遗传物质—单链RNA是否存在,来确定体内是否存在病毒。看似简单的一个检测手段,却需要成千上万个医疗工作人员做出大量的工作,每次的突破都需要严谨的态度和不断地付出。作为当代青年,我们更要用行动来捍卫医护人员的成果,继续科学防疫。
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本科生:张琳
丁辰教授以生动形象的语言为我们普及了新型冠状病毒的致病机理、诊测手段、药物治疗研究进展及疫苗研制研究等方面的前沿知识,并在旁征博引之中让我们更加深入透彻的了解了人类在自身发展进程中与病毒的斗智斗勇。整堂课程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尽显生物医学的魅力!
END
来源:生命科学与健康学院
编辑:常新怡、张楠、郭洁
校对:李欢
责编:张婉、马莹
请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