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城市和乡村更美好瑞士缆车对重庆山地公

有“欧洲屋脊”之称的瑞士全境以高原和山地为主,如同重庆被称作山城,我觉得瑞士可以被称做“山国”。瑞士的国土面积只有重庆一半,人口也只有重庆常住人口的四分之一左右,虽然国小,但它们有各种各样适合“山城”地形的缆车,这些缆车对重庆的交通出行以及观光旅游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前段时间去瑞士就看到了这么一个值得学习的实例,在瑞士中部的因特拉肯(Interlaken)。

“茵特拉肯”有时候也译作“因特拉根”,原本这两种翻译是指的同一个地方,只是翻译时根据“Interlaken”发音中「k」的“清”“浊”不同而已。不过现如今百度上搜因特拉根搜到的结果是深圳东部华侨城的某个地方,或者其它国内的某些小区。因此这两种翻译现在指的好像并非同一个地方了,“茵特拉肯”专指瑞士的这一个。

前文提到的值得学习的实例所在的“茵特拉肯”是“欧洲脊梁”少女峰(Jungfrau)脚下的一个因观光而兴起的城市,因其是前往少女峰的必经之地而成为欧洲著名的度假胜地。它的市中心是建立在图恩湖(LakeThun)及布里恩茨湖(LakeBrienz)之间相对平坦的用地之上的,但市中心四周紧挨着的就是陡然升起的、连绵不断的高山,那个实例就在茵特拉肯市中心边上。

因特拉肯不仅有温和的气候和优美的湖光山色,而且有充满着维多利亚时代文化气息的建筑、广场及雕塑等。漫步在市中心的街道或者广场上,若不是大家都身着现代装束、用着现代化的工具的话,环顾四周景致感觉自己仿佛时空穿越了一般。

当然描写因特拉肯美景的文章网上很多,这篇文章就不再赘述了。我在这里想说的实例是因特拉肯有一种可以借鉴到重庆的缆车,这缆车是朋友带我去哈德昆(HarderKulm)观景台时发现的,它依山而建、随坡就势,途中还穿越了一个不算太长的隧道。

就是下图的这种缆车,哈德昆观景台和茵特拉根小镇之间靠它紧密连接了起来。车厢顶棚是玻璃的,缆车上升时可以俯瞰因特拉肯优美的城市景观。遗憾的是我们去的那天天公不作美,到达到半山腰的时候开始起雾了,只能依稀看到因特拉肯的景色,到达山顶下车后更是基本看不清楚下面的景色了。不过幸运的是我好像看到了一个很好的“山坡竖向公共交通解决方案”。

用缆车解决山地城市竖向交通真是个不错的主意:一方面它具有公共交通工具的功能,可以解决市民们到山上或山下的交通出行问题。另一方面它具有观光缆车的功能,这个缆车四面通透,随着缆车的爬升可以动态的鸟瞰城市景观;而且可以解决山地城市景点上下串联的问题。就像重庆的长江索道,既对市民像“公交车”一样去使用,又对游客像“观光缆车”一样去使用。从经济的角度来讲,给市民以及游客使用时收取的车票足以供给缆车运维的费用。

重庆是闻名遐迩的山城,城市里上上下下的交通需求多了去了。就拿新开放不久的渝中区半山崖线步道(半山崖线步道位于渝中区、沙坪坝区两区,主要串联李子坝抗战遗址公园、鹅岭公园、佛图关公园、虎头岩公园、平顶山文化公园等5个公园、约30个文化资源点)来说,它和下面的企业天地,重庆《新华日报》总馆旧址、红岩革命纪念馆等有一百多米的高差。

尤其是企业天地有大量的商务、办公人群,目前重庆最高楼陆海国际中心(重庆)尚未开放,但其周边的瑞天路和嘉滨路已拥挤不堪。等这座层之高,50万方建面面积之多的超高层投入使用后,周边交通一定会苦不堪言。而如果增加直达半山崖线步道的缆车的话,可以将相当一部分商务人流疏散至上面的经纬大道、虎头岩公园、虎踞路等地儿,这样会有效缓解瑞天路和嘉滨路的交通拥堵问题。

而现在连接企业天地和半山崖线步道的大化步道上用的是自动扶梯,我乘坐了一段时间后发现有以下三个问题:首先、扶梯上加装的彩色顶棚遮挡了重庆优美、壮观的城市景观。其次、扶梯不会产生收入,因此它的运维成本不能自给;现在保修期内资金压力不大,过了保修期之后运维费用会是个大问题。还有就是虽然在扶梯上加了盖子,但是每逢下雨(不管是大雨还是小雨)这些自动扶梯都会停运,这给市民们上、下山带来了不少麻烦。




转载请注明:http://www.iockb.com/wahl/184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