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索道 > 索道市场 > 中国锡壶地图北京高博达 >
中国锡壶地图北京高博达
锡器在我国各地均有生产,大至主要城市,小到县城乡镇,而锡壶的生产则主要集中在商贸和文化中心区。其中,尤以江苏省苏州、浙江省杭州和永康、广东省广州和潮阳、云南省个旧、河南省滑县、山东省威海、北京的烟袋斜街打磨厂等为著名。其中,苏州、漳州、广州、道口、永康、个旧、威海等生产的锡壶遗留较多。
江苏苏州
苏州市吴中区,古称苏州府吴县,北倚苏州古城区,东连昆山,南接吴江,西衔太湖,与无锡、宜兴、浙江湖州隔湖相望。下属木渎镇,明初已形成中国著名的铜器、锡器产销中心。
据清代石韫玉等编修的道光《苏州府志》云:“锡作出吴中木渎,旧传朱稼鼻或朱家鼻所制为佳。并有铜做,昔亦出自木渎,以王家所制称精巧。常孰亦有之,今郡中西域铜作者不下千家,精巨细,日用之物无不具备。按,稼鼻或朱家鼻,即明朱端之别号,另见治锡名家传中。又,铜作与锡作同一技艺,故吴中锡器入闻国内。”
明清两代,吴中名人精致锡壶甲天下,成为新式锡壶创作、生产的中心。特别是受宜兴紫砂壶发展的影响和苏州地区铜作工艺繁荣的带动,锡壶制作工艺进入黄金期。锡壶发展史上的著名精品壶皆在此地产生,成为皇家贡品,进入古董工艺精品行列。锡壶发展进步的重要史实,多来源于苏州地区。
广东广州、潮阳
明清时,广东省铜锡器制造多集中在手工业较为发达的城市,如广州、佛山、潮州等。清末到民国初期,广州铜锡器制造业达到鼎盛,西关形成了“打铜街”。据资料载,当时广东上好的锡器称为“点铜”,“以阳春(今广东省阳春县,《明一统志》)为最”,且铭刻在壶上,锡壶均由各店工人手工制成,并“寄卖于铜铁店,销行内地各埠及西、北江”。当时谚语称“苏州样,广州匠”。即,锡壶的样式大都来自苏州名家壶精品,由广州的匠人精心仿制。
广东地区的制造工艺主要分铸造与打制两类:铸造以制模浇铸成型,主要用于艺术品;打制以薄铜锡片为材,用模压或锤子敲击而成,以日用品最多。“打铜街”就是这样来的。打制成型后,还在器具上通过錾、刻、雕、批、镶嵌等各种手工艺进行装饰加工。铜锡器表面纹样装饰精致,刀法简练,线条流畅,题材多样。
清末,广州西关打铜行繁盛时,工人达余人,到民国初也有七八百人,盛极一时。各家资本均数千银元,销路除本省四乡外远及南洋各地。解放后,单独的锡器制造行业完全消失,但直到20世纪60年代末,一般西关人家还保持着数件家用铜锡器。
河南道口
清代以来,河南滑县道口镇的锡器手工制造业在国内影响比较大。近年来,制作道口锡器的工匠除了一部分本地锡器艺人外,大多是邻近的长垣县人及外省人。他们以道口镇为根据地,有的经营店铺,有的挑着担子游走四方,使道口锡器声名远扬。在过去的地理教科书中,道口锡器曾被列为河南省名贵特产之一,在早年的《中国地图册》中也被列为“著名传统产品”。
道口锡器以广锡为原料,源于清,是道口传统的手工业名牌产品。据《滑县志》记载:清朝乾隆年间,山西洪洞县刘老艺人流转道口,开设“同太”号锡店,生意日隆。他广收徒弟,先是传给了同乡,继而传给道口人马老体等9人,从此道口锡器店越开越多。这些徒弟学成后,或留原店当技师,或另开新店营业,当时的道口镇北街和南街(即现在的顺北街和顺南街)因此非常繁华。随着道口锡器店日益增多,制作道口锡器的艺人也约定俗成:凡是质量达到七成锡以上的均要在锡器上打上“点铜”二字。
道口锡器的制作是很讲究的,但它并不纯粹是锡,还掺有一定比例的铜。“古朴大方,明亮如银”,道口锡壶精致明亮。民国《滑台春秋》中称:“道口锡器制作精巧玲珑、美观耐用……使用日久,声仍洪亮如铜”。年的《河南政治月刊》三卷八期的《豫北道上》一文中也说:“最地道而又最为远近知名的道口锡器,以官秤论价,……凡来道口的游人,吃烧鸡,买锡器,殆多不肯交臂失之。地方人士,又多以此二者为外出馈送之资。”
云南个旧
最早记载云南个旧采矿的史书是《汉书·地理志》:“古,北贲山出锡,西羊出银,南乌山出锡。”据考证,贲,即现今的蒙自、个旧一带。保存完好的冲子坡东汉采矿遗址,是云南省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冶炼遗址,个旧博物馆保存的54件出土文物,生动地记载了这一时期个旧的锡文化。苏州出土的宋代周璃墓中,也有精致的云南锡制饮具为陪葬品。《明会典》谢肇淛《滇略》卷三道“锡,临安府最佳……作器殊良”。李鸿庆先生在考证明清全国锡器生产时指出:“滇南锡器,相传多蜀匠良所制,其地产锡,本质殊高,惜其道远难致,流传颇少,至今犹为称羡,盖以希见为贵也。”(李鸿庆《明清锡器丛考》)
光绪三十一年(年),清廷设个旧厂官商公司,使用进口机器设备和工艺,聘用外国专家指导锡生产,开云南冶金工业近代之先河。宣统元年(年),滇越铁路碧(色寨)河(口)段通车,便捷的交通和通讯使锡的出口量迅速猛增。次年,云贵总督将个旧厂官商有限公司改组为个旧锡务股份有限公司,向德国购买洗选、冶炼、化验、动力及索道等机械设备,并聘请德国工程师指导生产,推动了云南冶金工业机械化生产的进步。
至20年代30年代末,个旧锡业达到新中国成立前鼎盛时期。私营大厂户多达家,锡的出口量高时达1.1万吨,为全国锡出口总量的90%以上,居云南省商品出口首位。民国二年(年),个旧被列为云南省一等大县,成为全滇工业重镇。
个旧锡工艺品生产可考历史多年。早期的锡工艺以实用为主,如香炉、烛台、油灯、酒具、茶具等,其中重要的是多姿多彩的锡壶,色似白银、光亮如镜、富贵高雅及具有防腐、耐磨损、不破碎等特点,在我国丰富的工艺品百花园中独树一帜。晚清以来,云南锡制酒具已走上宴席,走进了寻常百姓家。至民国时期,锡制品是云南、四川、贵州一带嫁女时的必备嫁妆。解放后,个旧锡业独树一帜。改革开放以来,个旧发展驶上快车道,正朝着现代“中国锡都”迈进。
高博达收藏
高博达收藏
收藏家介绍
高博达,年出生,北京人,曾服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航空兵。
自八十年代开始收藏玉器,翡翠和锡器,从九十年代开始专题研究并收藏中国锡壶,现藏有锡器(壶)余件。
现为北京收藏家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锡器研究会会长。北京垣钧文物鉴定技术研究院“锡器部专家”,北京堃钧艺术品评估鉴定有限公司“鉴定师”,中国文化管理学会民俗文化专家委员,中国民间艺术通鉴编委会编委。欧美同学会企业家联谊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