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肺隐球菌病
概述
肺隐球菌病(pulmonarycryptococcosis,PC)是由新型隐球菌感染引起的一种较少见的肺真菌病。因其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缺乏特异性,常导致误诊,影响治疗进程。隐球菌属酵母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存在于土壤及禽粪,在免疫功能正常情况下,一般不会引起隐球菌感染,多发生在机体免疫力低下、恶性肿瘤、糖尿病、血液病等,以及应用免疫抑制剂和长期应用抗生素等引起机体免疫功能下降,导致隐球菌感染。隐球菌病多侵犯脑和脑膜等中枢神经系统,其次是肺。
病因
肺隐球菌病是由于新型隐球菌感染引起,呈急性或慢性感染过程,可经呼吸道,消化道或皮肤粘膜侵入人体引起感染。其中以呼吸道吸入感染为主。吸入的隐球菌进入到肺外围,随之发生胸膜下感染,引起肺肉芽肿性病变和间质肺广泛浸润。虽然肺隐球菌病多发生在免疫力低下人群,但近年正常人群感染肺隐球菌病有增多趋势。应引起医务人员的重视。
临床
本病肺部感染症状较轻,多数表现为轻微咳嗽、咳痰、发热、胸闷、乏力等,咯血少见,临床多以普通的上呼吸道感染来治疗,近1/3患者无症状。仅在体检时发现,本例患者也仅在高血压病入院后常规胸片发现肺部有病灶后,以经治疗并进一步检查才确诊。
影像
本病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综合文献及本例病变影像可有下列表现:
①结节或肿块病变:表现为大小不等,孤立或多发结节或团块影,孤立肿块呈圆形或类圆形,可有空洞,增强扫描病灶中度强化,部分肿块呈分叶状,周边有毛刺,最容易误诊为肿瘤。多发结节大多边界清晰,易误诊为多发转移瘤;
②单发或多发斑片状肺实变影:病灶呈大叶或节段性分布,病变中间密度高。周围密度低.其内可见有空气支气管征,此类最易误诊为一般的大叶性肺炎;
③混合型病变:表现为结节、斑片、团状、大叶实变多样化病灶并存,混合型病灶若发生在上叶,易误诊为肺结核。本例患者为混合型病变,右肺多发节段性实变、两肺多发结节及左下肺团块影,表现较具特征性;
④弥漫粟粒影及间质性肺炎。伴胸水、肺门或纵隔淋巴结肿大的均为弥漫和多发型病变,提示病变为播散型,较为少见。
免疫力正常者CT影像表现以结节影常见,可单发或多发,结节影通常位于胸膜下肺外带,直径在0.5~4cm左右。而免疫损害者,影像学表现类似于炎症性征象,大多以片状渗出影为主。由于肺隐球菌病影像学表现多形性及多变性,主要为肺部结节或肿块,节段性实变及结节、团块、斑片、节段性实变多形态并存,易误诊为肺癌、结核、肺炎、转移瘤等。单发肿块除病灶周边有时出现晕征较有特征外,其余征象,如分叶状、周边有毛刺、胸膜凹陷征、空洞等,均与肺癌鉴别较难。
图1示右肺中上野斑片状模糊影及左肺下野类圆形占位图2(A、B肺窗,C、D纵隔窗)示右肺上叶肺野外带大片状密度增高影,边界模糊,中叶胸膜下小结节样影。左肺下叶近胸膜下圆形占位,内部密度不均,似有小空洞,肿块边缘有小毛刺图3(A、B肺窗,C、D纵隔窗)与图2同一病例,经抗炎治疗16天后复查,两肺病灶均有扩大,左肺下叶肿块内见有多个小空洞
鉴别
影像学上误诊为肺癌最多。多发结节、团块影,需与转移瘤鉴别。转移瘤边缘较光整,一般表现为棉团状,若发现原发灶可确诊。而隐球菌病灶形态呈多样性及大小不一的特点,有一定的鉴别价值。
当表现为斑片状、结节状及节段性实变时,需与肺结核、肺炎鉴别。肺炎多急性起病,临床症状较明显,血常规WBC升高。而隐球菌病影像表现重但症状轻,影像表现与临床表现不一致为其特点,且一般抗炎治疗效果差。肺结核一般有结核中毒症状,如盗汗、消瘦等,血沉增快,多位于上叶尖后段及下叶背段等特定部位,邻近肺野常有支气管播散病灶,病灶易出现纤维化、钙化等。
总结
肺隐球菌病发病率虽然较低,但随着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增多、免疫抑制剂、抗癌药,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下降,以及养鹅等对鸟类接触的增多,近年该病有增多趋势。当肺内病灶呈多态、多灶、多发性,且病灶位于肺外围为主,临床症状与影像表现不一致时,应考虑到本病的可能,并及时进行多样化检查,以利于早期确诊,减步疾病的误诊。
病例来源:医学影像杂志往期精彩回顾
丨点击→丨新乡医学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