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肺炎球菌感染 > 疾病危害 > 摘要非瘟防控和饲料限抗常态化下兽医疫苗应 >
摘要非瘟防控和饲料限抗常态化下兽医疫苗应
非洲猪瘟是当下养猪业绕不开的话题,提到猪病就能联想到非洲猪瘟。自年非洲猪瘟在我国爆发以来,广大畜牧业从业者不断努力和探索,积累了许多非洲猪瘟防控的有效方法和经验。在非洲猪瘟和饲料限抗的常态下,猪场生物安全升级与疫病防控成为更大挑战。
年12月14日,第六届中国猪业高峰论坛在广东珠海开幕。原中国兽药监察所标准处处长夏业才博士在会上作《非瘟防控和饲料限抗常态化下,兽医疫苗应用的策略和方法》主题报告。夏老师从中国养猪业面临的病原环境、免疫接种的利弊、免疫效果评价方法与监测等多角度切入,深入的讲解了使用兽医疫苗的原因、怎样使用疫苗以及如何用好疫苗,根据长周期病原、短周期病原和共生病原等猪病病原对中国养猪业面临的病原环境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提出了“疫苗接种是双刃剑”的观点,进一步提出了科学免疫程序的基本要求,详细介绍了我国猪用疫苗和美国猪用疫苗的种类,为我国猪用疫苗的研发和猪场的疫病防控提供了建议。
一、为什么要用疫苗?
夏业才博士指出,在生物安全和限抗的条件下,疫病的流行会发上一些变化。有的病原可以通过生物安全防控措施有效根除,但并非所有的病原都能如此。
1、中国养猪业面临的病原环境
夏老师将我国猪业面临的病原环境分解成节肢动物媒介病原、短周期病原、长周期病原、有抵抗力的病原和共生病原,并一一进行了梳理分析。
节肢动物媒介病原
媒介是有生命的,媒介在完成病原体的传播过程中是必需的。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swinefevervirus,ASFV)存在于炖缘蜱与野猪间的野生循环,炖缘蜱与家猪间的循环,猪与猪之间的直接循环,所以,简单地控制媒介蜱并不能确保从感染商品猪群体中彻底根除疾病。
短周期病原
其特征是宿主体外快速失活、潜伏期短暂、感染后立即开始排毒(但并不持续一定时间)、保护性免疫力的快速形成、需要进入大量易感宿主以维持连续传播。如猪流感病毒,可通过口鼻肺系统迅速繁殖起来,也迅速被抗体所消灭。
长周期病原
长周期病原是指病原感染宿主后,仍能在较长时间内维持感染性的病原。其特征是快速繁殖能够在机体寻找生态位点(以抵抗机体正常免疫机制的清除)并在宿主体内建立长期传染性机制,但它们的传播并不依赖易感动物群的规模和密度。
如猪肺炎支原体,寄生在支气管上皮细胞外表面,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寄生在肺脓肿,从而逃避猪体免疫系统带来的直接影响,激发长时期的感染;PRRSV长期寄居在单核巨噬细胞中,尽管已有许多关于PRRSV感染的致病性机理的报道,但该病毒如何逃逸免疫系统清除的机理仍不清楚。
有抵抗力的病原
即许多病原体采取不死的策略,在退化或灭活环境中产生稳定的抵抗力。特征环境灭活时仍具有抵御能力,许多病原甚至可以生长数月或数年;寄居病原并不依赖于高密度的易感动物群体。可以感染不同的动物种类。如炭疽杆菌、产气荚膜梭菌。
炭疽杆菌为革兰氏染色阳性杆菌,当急性死亡动物将其排在体外时,炭疽杆菌接触充足氧气,并形成芽孢,使菌体能够抵挡高温、干燥、紫外线及化学消毒剂等引起的灭活效应。值得注意的是,掩埋暴发炭疽的动物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仍能对易感动物造成严重的危害。炭疽杆菌可感染所有的哺乳动物。
产气荚膜梭菌为革兰氏染色阳性杆菌,在合适的环境条件下可以形成芽孢。该病原通常感染仔猪,引起新生仔猪腹泻,在同窝之间具有高度流行性。
共生病原
认识这些共生病原菌存在的意义在于充分意识到一些病原菌是不可能清除掉。共生病原的防控依赖于建立控制措施(免疫、治疗和饲养),暂时把主动权交给猪场和兽医,远离病原菌。
特征:共生病原需要外来应激因子的存在才能产生临床症状。如猪圆环病毒相关疾病、猪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病。
猪圆环病毒相关疾病的病原为最近(年)才在猪体中发现的猪圆环病毒2型。利用从感染猪场分离到的低传代野毒,可引发仔猪的非应答性衰竭征,但在实验状态下不能有效的复制(挑战)。只有当病毒与其他或非感染性因素共存时,才会表现PCVAD临床症状。在感染猪场,PCV2疫苗免疫以及感染或预期要感染的猪,可有效预防PCVAD临床症状的发生。更有趣的是,许多证据都表明,接种PCV2疫苗可提高猪的生长性能(在病毒存在的情况下),且不表现任何PCVAD临床症状。
2、疫苗接种的双刃剑
夏老师提出了“疫苗接种是双刃剑”的观点,他表示,疫苗的接种不是万能的。动物接种疫苗后,动物疫病及动物生长的成本都能得到很好的控制,但同时也会带来很多不利因素,其中最重要的顾虑是,疫苗接种导致了临床疫病诊断的复杂性,也带来了潜在的风险。
利:
在动物疫病流行之前完成免疫接种,利于疫病防控的组织工作;
接种疫苗的花费是固定的,免疫后产生长期保护的动物数量也是固定的,提供了成本/效益的确定性;
避免了疫情发生时的动物死亡和生产性能下降,容易被畜主接受;
疫苗接种也是一项有益的经济活动,保证了动物卫生官员、疫苗制造商、兽医等职位的存在,其取消可能会导致特定专业知识的消失,并且一旦失去这些专业知识,需要花费巨大的费用和时间才能重新获得;
有些传染病的防治别无选择。
弊:
疫苗接种使临床疫病的诊断变得复杂,特别是无法区别疫苗免疫和野毒感染动物时,会掩盖疫病真实发生情况;
一些接种了疫苗的动物可能会发生潜伏感染,成为病原携带者或储存宿主,从而使这种疾病绵延不绝;
依靠接种疫苗来消除疾病几乎是不可能的,这对畜主和社会是长期的负担;
接种疫苗符合动物卫生官员、疫苗制造商、兽医、畜主及相关从业人员的个人利益,但会伤害群体利益,特别是妨碍动物及其产品的贸易出口;
接种疫苗可能对被接种的动物(疫苗不安全)、环境(疫苗毒造成环境污染,有的甚至会造成基因重组或生态失衡)构成风险。
从这些正反两面中作出正确选择是非常困难的。通常情况下,决策者倾向于根据接种疫苗或未接种疫苗的成本/效益比的风险分析,评估接种和不接种疫苗对国家或地区经济水平的影响,从而作出艰难选择。
二、怎样使用疫苗?
3、落实科学的免疫程序
夏老师罗列了制定免疫程序应考量的十大因素,并阐述了严格落实免疫程序的六个要点。
制定免疫程序应考量的因素包括本地区与周边地区的猪疫病流行状态、猪场的发病史及其流行病学调查、猪群的抗体水平的变化规律、动物生长发育阶段、疫苗特性、免疫途径、季节因素、生物安全管理水平因素、疫苗应优而精及免疫程序调整和优化。
(1)制定本场《免疫接种技术标准操作规程》(SOP)
落实符合本场的标准《免疫接种技术操作规程》,并有效的执行,才能保证免疫效果;用连续注射器接种疫苗时,注射剂量要校正3次,针头型号与猪只阶段匹配,以免拔针后疫苗流出;做好器械的灭菌,免疫部位准确并消毒,一猪一针头(净污分离),免疫剂量要足。
(2)培训技术人员《疫苗接种技术标准操作规程》并合格上岗
操作人员应兽医相关专业毕业并具有相关的兽医知识和疫苗接种知识、熟悉疫苗的性质、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正确掌握疫苗的特性和免疫程序,正确保存和使用疫苗,正确灭菌注射器,正确实施疫苗接种,正确处理疫苗接种后引起的不良反应。
(3)确保冷链运输、储存
疫苗由蛋白质或脂类、多糖组成,光和热作用可使蛋白质变性,或使多糖抗原降解,失去应有的免疫原性,甚至会形成有害物质而发生不良反应,温度愈高,活性抗原就越容易破坏。因此,疫苗从企业生产出来到猪使用,即在疫苗储藏、运输到使用过程中均应置于相应的冷藏、冷冻条件下保存,以维持疫苗的生物学活性,稀释好的疫苗、开封后的疫苗应尽快用完。
(4)恰当的接种时间、接种部位、接种剂量
只能给健康猪接种疫苗,病猪不可以注射疫苗;先小范围注射1小时后观察无其他表现,再大范围注射;应在无应激的条件下进行疫苗的免疫,并尽量的减少应激,有条件的可在饮水中提前一天添加多种维生素,以避免应激而影响免疫效果;接种部位要准确,根据不同的疫苗选择颈部肌肉注射、后海穴注射、滴鼻或口服,接种部位是否正确直接影响疫苗的免疫效果;接种剂量应充足,应根据疫苗厂家技术部门的推荐剂量作为重要参考,并应结合本场实际情况确定免疫剂量。
(5)疫苗的正确检查、复溶、稀释、混匀、回温
稀释疫苗之前应对使用的疫苗逐瓶检查,检查疫苗名称、有效期、剂量、封口是否严密、是否破损和吸湿等,观察是否有冻结、分层、活疫苗真空度失空等现象;对需要特殊稀释的疫苗,应用指定的稀释液,而其他疫苗一般可用生理盐水稀释。稀释过程中一般应分级进行,疫苗瓶要用稀释液冲洗一次。已开启的疫苗一般须在2h内用完。用不完的应立即废弃。开瓶过久的疫苗,不但活性降低,还会导致疫苗被污染;防止过期及无效疫苗应用。
(6)做好免疫记录、实时监测免疫抗体水平
定期对猪群进行免疫抗体检测;仔猪首免应根据母源抗体消长规律确定首免时间;根据猪群的抗体水平(抗体检测报告),为验证免疫程序的适用性、免疫效果和质量提供可靠的依据。
4、选择适宜的兽医疫苗
夏老师对美国的兽医疫苗和中国的兽医疫苗进行了对比分析,并表示疫苗的选择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难题。
美国兽医疫苗
美国兽医疫苗种类较少,大部分都是细菌类活(灭活)疫苗及细菌亚单位疫苗,联苗量大。其中最特别的是45号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肺炎支原体二联疫苗(弱毒活病毒),其最鲜明的特点是用灭活疫苗稀释活疫苗。
中国兽医疫苗
相较之下,中国兽医疫苗的种类较多,细菌类疫苗以单苗为主,我国联苗的研发也尚在起步状态。
5、免疫效果评价方法与监测
(1)动物流行病学方法
通过对免疫动物和非免疫动物的生长表现、生产性能、病死率等临床指标进行广泛的调查统计,进行统计学比较分析,评价疫苗的免疫效果。
常用的免疫效果评价指标包括:
效果指数=对照组患病率/免疫组患病率
保护率=(对照组患病率-免疫组患病率)/对照组患病率
当效果指数<2或保护率<50%时,则认为该疫苗无效。
(2)血清学方法
通常在动物免疫特定疫苗后,需要抽样采集血清,利用HI、间接ELISA、荧光偏振、中和试验等技术手段检测免疫动物体内的免疫抗体,根据疫苗说明书判定群体免疫后的有效保护率,从而初步评价疫苗的临床免疫效果。
一般常用的是保护性抗体临界值作为依据。该方法应用的主要指标是抗体的阳转率和抗体的几何平均滴度。免疫接种前后动物血清抗体的阳转率(即被接种动物抗体转化为阳性者所占的比例)是衡量疫苗接种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
还常用的是测定免疫动物群血清抗体的几何平均滴度,比较接种前后滴度升高的幅度及其持续时间来评价疫苗的免疫效果。
(3)攻毒试验
免疫接种疫苗后对本动物进行攻毒是评价一种疫苗效力的最可信的方法。如果本动物攻毒试验很难或无法建立,也可以使用实验动物来评价疫苗的免疫效力。
(4)免疫效果监测
通常在动物免疫特定疫苗后,需要抽样采集血清,利用HI、间接ELISA、荧光偏振、中和试验等技术手段检测免疫动物体内针对病原的抗体,根据疫苗说明书判定群体免疫后的有效保护率,从而初步评价疫苗的临床免疫效果。
三、如何用好疫苗?
6、深刻认识疫苗的双刃剑
夏业才博士强调,要用好疫苗,必须深刻认识疫苗接种的双刃剑。疫苗是一种特殊药品,其特殊性在于其用于预防各种传染性疾病的同时也伴随着一定的风险和副作用,因此需充分的认识和重视。但是,从长达三百多年的疫苗使用历史来看,也发生了许多失败的事件,也有惨重的教训。因此,从业者要敲响警钟,不可盲目使用疫苗。
7、学习和认识疫苗疫苗质量的本质是要求纯净、安全、有效,质量可控即其纯净性、安全性、有效性可以定量。
多联多价疫苗中各组份都是经过相容性验证的。
最后,夏老师表达了对疫苗的联合接种的见解及参考建议。他建议疫苗企业出厂疫苗时要进行活性影响实验室验证试验、猪群的安全性验证试验及猪群的有效性验证试验,并表示,无论是猪场还是疫苗企业,对疫苗的联合接种或组合免疫都要做验证试验。
中国疫苗企业分布图:家左右
美国疫苗企业分布图:家左右
文字整理:牧科传媒周盼伊何杭艺。
来源:牧科传媒。
免责申明:北京万牧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设立于年,旗下运营产品--兽药智库,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