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烧烤简史

青海白癜风QQ交流群 http://www.xianmeng.net.cn/fengshang/xinchao/870.html

成都烧烤的历史不长,也就30年。

只是近10年来早已被石棉烧烤、宜宾烧烤、西昌烧烤,甚至东北烧烤切割了市场。

是成都烧烤是真的不行吗?我们曾经写过一篇《对成都烧烤提出严肃批评》,批评归批评,要让资格的成都人仔细一回忆,成都其实还是有自己的烧烤!

1.

上世纪90年代初,成都街头就有了烧烤,那个时候的烧烤很简单,没有烤素菜只有羊肉串。

细签签的小肉串被放在长约1米,宽约15公分左右的黑长铁架上滋滋冒油,那时从猛追湾游完泳出来,劳肠挂肚时最近极致的美味,还要标配一碗冰粉。

图/

小何聊历史记录

2.

、年,5岁的

油子子每次过年都会就跟着2个表哥去人民公园、望江公园买电烤羊肉串。

除了人民公园,各大公园都有,新华公园、游乐园的翻滚列车旁、还有百货大楼楼下当时都有电烤羊肉,这算是当时成都小朋友们最早的烧烤启蒙。

这些电烤箱外几乎家家都围满人,每次排很长的队,买完边走边吃。

最美味的不是羊肉串本身,是最后一坨肥肉,那才是是整串的精华。

3.

年左右,炭火烧烤也在成都的小巷中慢慢生长。住在东门的

骁哥记得,当时每天放学都会路过玉双路附近的川剧院门口,铁架架上烤得冒泡儿的豆腐皮无与伦比,必须整一串儿,结果回家就被逮到,一看就是在外面偷嘴儿了,海椒皮还粘嘴上。

这样的铁架架,大部分摆在居民楼地下,曹家巷、太升路路边,还有学校门口。哪个小朋友肚子里没有馋虫,根本遭不住。

4.

年,玉林林记烧烤的老板从乐至来到成都,老刘烧烤开始推着三轮车在玉林穿行。

后来他们可能都没想到,自己能在玉林扎根下来,并且让烧烤店传承了2代人。

玉林片区唯一一栋小木屋,白云街的木房子就是林记烧烤的所在地,现在已经是老板的儿子接手了,特色烤脑花儿和五花肉让人念念不忘,吃了十几年的

晶晶说,这是特别能代表成都烧烤调味的一家店。

图/

绣虎

玉林三巷的老刘烧烤也是20多年了。

当年运动技术学院后门出去就是玉林,这家自然就成为了运动健将们聚会的地方。现在老刘两口子也把烧烤事业交到了儿子手中。

除了电烤羊肉串,上世纪90年代当时满街的烧烤基本都是一个三轮车,后面铺满菜,架个长条形的炭火炉子烤,需要时不时加碳扇风,没有固定的店铺一说。

5.

到了世纪交替的时候,一些带着成都特色的烧烤出现了,口味的特色、菜品的特色,都是成都烤届老辈子们独创的,比如烤鸡屁股、糖醋烧烤、烤鸡脖子、烤鸡头。

6.

烤鸡屁股,成都人说鸡翘翘。

最早摆在西北中学的巷子里,每天中午放学,都会有一个大爷,把自行车停在巷子中间的位子,摆出一个炭烤架子,拿出竹篮子里的各种菜,蹲在地上就开烤。

鸡屁股这个东西,一开始大家听起来都觉得怪,但只要鼓起勇气吃一口,就再也停不了。

烤熟的鸡翘翘一点怪味都没有,外面焦香,里面油滋滋,肥而不腻。

大叔的鸡翘翘慢慢征服了整条巷子,后来同学们都亲切的称呼他为”翘爷“。而翘爷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还有一位伉俪“翘娘”——陈孃,每天中午在河边另一边四中门口,深深”毒害“着另一批中学生的胃。

图/

陕西街陈孃烧烤

后来陈孃的名气比翘爷还大。

陈孃后来把店转移到了西门二环边上的一栋居民楼上,7楼哦!可以说陈孃对自己的手艺相当自信,吃翘翘要预约,经常排两三个星期才能约到位置。

年,陈孃算是代表成都的特色烧烤,上了《人生一串》,她时不时跑出的脏话,让人过目不忘。

7.

以前的烧烤店大多都以姓氏命名,很少有把口味加在店名上的。成都人爱的糖醋口味,就被李记最早在了店名上。

从小在CBD长大的

陈姐,那个时候还不知道东大街门后会有一个宇宙潮流中心”太古里“。

现在马旺子那一排商铺,在当时夜里只是黑洞洞的居民房,李记烧烤的老板每晚从附近小区把串好的菜拿出来,在昏黄的路灯下架上炭火开始烤。

陈姐记得在那片漆黑的街道上,路灯下的烧烤摊是唯一明亮的地方。

因为糖醋口味创新,又是炭火烧烤很入味,再加上老板和老板娘勤快服务好,很快他们就从推车到了开起了小铺面。

后来李记糖醋烧烤又在CBD搬过几次,最后落定在耿家巷,起码当了10年网红店。

图/

MissShoppingForever

不过在红了以后,再没有了炭烤,改成了铁板烧,味道就差太多了,老板也膨胀了不少,少了在漆黑巷子里的温暖和亲切。

现在这家店也已经在新的网红浪潮中销声匿迹了。

8.

学道街中学,在现在的成师附小旁边,曾经有个三轮车推的烧烤摊,烤排骨是一绝,据说李易峰也在这里吃过。、年就已经卖2块钱一串,当时学生娃娃都觉得挺贵的,但还是要吃,只要老板出摊就必去照顾生意。

新南门附近的烧烤,基本上都在学校门口,20年前的味道

油子子到现在都记得,有次和同学烤了2个排骨还有鸡脑壳拿到手上坐到河边慢慢吃结果有个人牵了只拉布拉多“走起过来就把排骨给我吃了,气安逸了”

列五联中旁边玉双路十字路口的推车烧烤摊,是属于

小叶的青春味道,“初高中的时候爱去那吃,承载了学生时代的回忆,第一次吹瓶喝大就在那,吃完还要跟同学们一起吃完漫步街头……”

9.

说完小摊摊,就不得不说下成都最有名的何师烧烤。

年何师在成都开了第一家门店,后来横跨川渝,开了几十家连锁。

何师的老板娘碗均曾在报道中提过创业的原因:

「和先生从西南财经大学毕业后,分别在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从事多年金融管理工作,我在省工行国际部担任高级客户经理,而先生则是眉山建行分管公司业务的副行长,原本过着轻松自在的白领生活。但在年,我们刚满一岁的孩子被确诊患上血液病,为了支付一天就相当于我们夫妻俩一个月收入的治疗费,创业便成了唯一的希望。在“不谈任何的投资回报,连收条都没有写一张,开店的资金就打到账上”的同学朋友们的帮助下,我们开始了艰难的创业征途。」

何师的烧烤现在本地人吃得很少,口味不做评价,但是鱼香面,确实值得一说,用整条鱼拿来当浇头,在成都的面店都是极少的。

吃烧烤的人一般都要点一碗面当主食,就会点它,有些不吃烧烤的人也要专门来吃碗面,红汤是整条的黄辣丁,清汤就是整条的鲫鱼。

10.

当时与何师平分秋色的应该算是王大爷烧烤了。

王大爷烧烤并不是大爷烤的,而是王师傅,年,王师傅最早在通锦桥摆摊,后来开店。想了很多奇特的名字,偶然机会因为喜剧演员王宝器的大名想到了王大爷一词,觉得很接地气。才取名王大爷烧烤。

年,贝森路第一家王大爷烧烤开业,之后也“带领”贝森路成为了烧烤一条街。

王大爷烧烤最出名的就是鸡脖子,经常烤架上烤一整排,场面极其壮观。

也就是在那个时候,年看,成都烧烤才慢慢有了店铺,在此之前的10年基本上都是炭烤摊摊。

11.

西门上王大爷用鸡脖子称霸,东门上江哥以鸡脑壳称雄。

东门上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江哥,最早在牛王庙附近摆摊,特色就是鸡脑壳,先卤后烤,爱吃的人一口气要点四五个。最早的排骨也是人人必点,之扎实,一串有七八坨。

后来江哥搬到了十七中隔壁,成为了学生们放学时的快乐源泉。特色烤饺子、玉米粒深受喜爱。

图/美食博主

游离isa

12.

说到江哥那还要说下不远处红瓦寺的曾哥烧烤。

曾哥最早在红瓦寺的小巷子里,早白天卖面,晚上八点开始卖烧烤。店名就叫兄妹手工刀削面。

在这里随时可以看到川音的学子抱着乐器在这里吃烧烤。当时红瓦寺的学府影城,5块钱可以随便看,可以在里面穿起厅的看,只要你不出来都是5块,学生们就会买起曾哥进去吃。

虽然现在味道大不如前,但是到现在每次去耳边依然充满年轻的声音,像回到学生时代。

13.

从零几年到年,城市发展还没那么快,老社区里的烧烤滋养着老居民,同样也慰藉着刚来成都落脚的新青年。

比如肖家河的肖家河烧烤、抚琴小区的第一烤、电子科大附近的一盏灯。

14.

肖家河的谢烧烤和肖家河烧烤,就是肖家河的两把刷子。

谢烧烤在西川中学附近,老板最早是在百花小区后来搬来肖家河生意更好了。

另一家肖家河烧烤,距离醪糟蛋很近,老板也是从一家小摊开到了现在的两三间铺面。

肖家河附近的学生们,爱来这儿,玉林中学的刚下了晚自习,全班都会一起喊外卖,顺便再加一瓶梅子酒。各种十五二十在店里满头飞。

15.

纵横西门片区的老成都烧烤非抚琴第一烤莫属。

抚琴有两家,一家叫抚琴第一烤,一家叫抚琴第一烧烤,没有“烧”字的才是老字号。

这家店,排队的阵仗有十几年了,第一梯队1-2小时,第二梯队2小时+,10年前的抚琴第一烤更夸张,常常5点去连拿菜的筐筐都没得了。

当时第一烤旁边,还有家成都第一家资格烤羊肉,这家的腰子至今仍然是成都男人午夜的一剂猛药。男人争先恐后加单,相互暗示,仿佛扯起嗓子吼一声“再加五个”,就真的有了底气。

手手还记得,“每次烤出来几十串各个桌子的人就要抢”,不知谁喊了一声“哎呀妹儿,行嘛,我先让你们十串”,这时候桌子之间就可以相互社交。

还有一家郭氏烧烤,也开了很多年。

拿菜只能爬楼梯进入到屋子里了。登上楼梯的过程,像是一种通往美食的加冕之路。

比起郭氏烧烤的正式名称,坊间也都更加爱喊它为爬梯烧烤。慕名而来的食客,靠模糊的门牌号和外面的梯子辨别。

16.

在东北边的电子科大“万人坑”,杨记一盏灯的烤五花“收买”了很多学生。男孩子们去都是一把一把的拿,老板很会做生意,时不时给你少点零头也不介意自带酒水。

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和妙来鸳鸯抄手合并到了一家,现在已经搜索不了杨记一盏灯,只能搜妙来鸳鸯抄手。一碗抄手一把烧烤,还能找到学生时代的味道。

17.

年后,贝森路的烧烤一条街成了气候,王大爷、李大爷、廖师西昌烧烤、石棉烧烤、攀枝花烧烤都到这里来扎堆,少说也有一二十家,虽说现在不如以前红火,但气势还在。

18.

以前成都的烧烤都是炭火,后来一夜之间变成了电烤。

这个一夜之变就在年,环保部公布了《环境空气细颗粒物污染防治技术政策》草案,明确提出:严格控制城市露天烧烤,在人口稠密的大城市,应立法予以禁止。

少了炭火,烧烤确实少了那股烟熏火燎的灵魂味道。

19.

年后,成都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很多年轻人也陆陆续续的搬到了更广阔的三环外。

天色一黑,各种烧烤准时在新小区下冒出炊烟。

汇锦城附近两大哥眼哥和胖哥,汇锦广场和铁像寺水街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眼哥烧烤环境奇差,还是有很多人开着好车来吃,烧烤摊就是一辆货车,两个烧烤炉和几张桌子。

胖哥烧烤主打锡纸烤豆腐、烤血旺、烤鲫鱼、烤茄子,不知道现在这两家是否还活着。

20.

随着剑南大道和天府大道两边的小区入住率越来越高,烧烤也越来越多。

油子子还记得,年的时候,在剑南大道边上吃烧烤,刚吃到一半老板跑了。

城管来执法,摊主跑了,只留下了摊主的老爸留下来守着剩下的桌椅板凳,这位叔叔硬是站那看着客人们把剩下烧烤吃完。

在天府大道上,年左右,龙灯山路口一到深夜,全是烧烤摊,阵仗之大,远远的就能看到五颜六色的小拖车闪着烟火的光。

烧烤、烧饭、炒面,软件园刚加完班的程序哥们,来这儿饱餐一顿,才会有力气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家。

21.

最近的十年,成都烧烤圈来了一波又一波的外地网红:醉西昌、李不管把把烧、凉山好汉、马回头,都不是成都本地的。

直到年才有一批黑马冲出重围那就是——晓靖轩。

最早晓靖轩的烧烤荤素都是5毛,菜品新鲜,烤得原汁原味,肉都不码料,不腌制,让食客吃的就是本味。烤好后旁边配了粗粒的辣椒面。

年老板的隐藏菜单——烤鳝鱼被大家挖掘出来,成了现在的招牌菜。

图/

九吃叔

鳝鱼需要提前预定,基本上都是老板娘亲自烤,老板娘很是吃得苦,出了月子就继续上灶台了。

现在晓靖轩生意已经好到,没有预约根本吃不上,甚至要提前一周预定。很是给成都本土烧烤长脸了,土著说:这家店是每次拿来给成都烧烤正名的压轴店!

22.

几年前大榜写过一篇《和一个始于的烧烤摊摊闲聊》,老板两口子一辈子都在和烧烤打交道,从春熙路、到磨子桥、从青羊小区、到石人小区、再到大源、华阳,从CBD到南五环,除了生病、大暴雨都会摆,连过年过节都不休息。

他们的样子正是30年成都烧烤摊的缩影。

烧烤就是有这样的魔力,无论你是开运渣车的、还是开法拉利的,无论你是满腹心事,还是喜上眉梢,都可以坐在一张烂桌子上,吃肉喝酒。

大榜楼下的烧烤摊儿一对年轻的夫妇带着女儿一起出摊。

女儿会非常贴心帮忙搬凳子,也就5、6岁的年纪。

留言来说说那些慰藉过你的的烧烤小摊儿!

特别鸣谢

最会吃的

油子子、CBD长大的陈姐

水碾河五哥之一的骁哥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在此鸣谢

今日编辑

土豆儿

本文系谈资“成都Big榜”官方稿件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文章、不得使用文中图片

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周念念

最后营业的夏日贩卖机

OosakiNana

老gai

Fion

灵魂出窍

给大榜打钱




转载请注明:http://www.iockb.com/wazz/1592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