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云课堂第二期开讲深度解读

白癜风食谱 http://pf.39.net/bdfyy/zjft/151108/4723026.html

没有挨不过去的寒冬,没有无法到来的暖春。当前,全面“战疫”取得阶段性胜利,现存患者多为重症与危重症。其病情重、死亡率高,且存在较高继发感染耐药菌风险。抗疫中,版《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临床应用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和酶抑制复方制剂)重磅发布,给前线医师们提供了强有力治疗武器。在由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4月17日举办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治云讲堂》第二堂直播课中,大会由医院王明贵教授和浙江大学医院俞云松教授共同主持会议,来自广州呼吸健康研究所的卓超教授和浙医院的杜小幸教授,作为特邀讲者,对上述《共识》做了深度解读,并分享了自己的诊治经验。

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解读

(一)β-内酰胺酶分类、

检测及产酶菌流行情况分析

年《共识》首次发布,此次更新,主要从分类、检测方法、新增酶抑制复方制剂等方面调整。目前,临床上常见β-内酰胺酶为: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AmpC酶和碳青霉烯酶。

随着检测手段愈发先进,β-内酰胺酶检测趋向精细化和规范化。实验室就进行ESBLs检测的场景、新增药敏折点未被评估的处理办法等做了明确规范。人工检测和各种新方法如XpertCARBA-R,CARBA5试验等,可以准确获知碳青霉烯水解酶耐药机制,从产碳青霉烯酶的肺炎克雷伯菌(KPC)、产金属酶、膜通透性改变等可能原因中找出“罪魁祸首”。数据显示,医院,成人群体KPC酶占据主要位置,儿童群体则是大肠埃希菌NDM更多,人群差异让明确碳青霉烯酶酶型显得十分重要,其可帮助实现精准治疗。

近五年数据显示,产ESBLs大肠埃希菌检出率居高不下,维持在60%左右,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则从43.6%上升至52.9%。医院、社区和所有人共同面临的健康问题。产ESBLs菌是很多人自身正常携带的,其在肠道中暂不致病,但当环境变化,如免疫力下降,屏障功能被破坏等,则会造成异位感染,常规的头孢菌素治疗无效,需要用到酶抑制剂或碳青霉烯药物,给临床治疗带来挑战。

(二)新增药物:3个酶抑制剂,

5个酶抑制剂复合剂

版《共识》与旧版相比,新增阿维巴坦等3个酶抑制剂、头孢他啶/阿维巴坦等5个酶抑制复方制剂,并就酶抑制剂和主要抗菌药物的化学结构式相似性、协同杀菌效应、药代动力学基本吻合等提出6大原则,要求必须考虑组方和配比的合理性。

目前,临床上最主要的的酶抑制复方制剂是头孢他啶/阿维巴坦,其血浆结合率、半衰期均较好,且阿维巴坦可逆性抑制,拥有克拉维酸等药物不具有的药代动力学优势,帮助复方制剂发挥更强抗菌活性,对除金属酶外的产ESBLs菌,KPC等均有良效。

对临床各种病原菌感染,可将其分为社区和院内感染,让多种抑制剂各行其效。如氨苄西林/舒巴坦对粪肠球菌、屎肠球菌等效果良好,而对放线菌以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治疗后,患者影像学表现和症状改变都很明显,比其他可用抗生素更有优势。

(三)酶抑制复方制剂对常见临床细菌感染和感染部位的治疗作用

临床上常见的细菌感染呈现“阴盛阳衰”的局面,以革兰阴性杆菌最为多见,其中最常见是肠肝菌科细菌、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治疗时选用抗生素活性要高,如头孢他啶/阿维巴坦,但其对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等细菌的效果好,需有待进一步验证。

不同部位感染时应用酶抑制复方制剂也有所差异。腹腔感染常由肠杆菌和厌氧菌导致,强调要在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中联用甲硝唑等药物;血流感染如脓毒血症等,首选仍为碳青霉烯类药物,后期降阶梯治疗时要考虑耐药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则需大剂量联合用药。

新型酶抑制剂复方制剂在

CRE治疗中的地位

(一)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依赖大,酶抑制复方制剂带来变革

长久以来,医药市场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消耗非常大。近几年,新型酶抑制剂复方制剂逐渐占有更多市场份额,使得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依赖越来越高。

细菌产生耐药的最主要原因是产酶,即抗生素杀菌过程中,被细菌所产酶分解,故部分治疗会失败。对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CRE)而言,碳青霉烯酶的产生致使耐药比例逐年上升。尽管数据显示,年相比年,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CRKP)比例下降,但整体形势仍很严峻,部分地区甚至出现爆发流行。

年亚胺培南问世,成为第一个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此后新药频出,治疗CRE的经典药物包括头孢他定/阿维巴坦等。世界范围内产碳青霉烯酶的肺炎克雷伯菌(KPC)、金属酶等分布有较大差异,了解各地CRE产酶类型,有助于早期干预,及早决定经验性治疗手段。

(二)CRE的优化治疗:目标治疗为主,经验性治疗要及早

CRE的优化治疗包括经验性治疗和目标治疗两方面。目标治疗为主,其更有效率和临床价值。

过去数年内,头孢他啶/阿维巴坦的地位逐渐升高。经验性治疗应及时、恰当。在一项头孢他啶/阿维巴坦治疗血流感染的研究中,分别在血培养72小时内和血培养72小时内给药,其病死率从66.7%降至29.1%,可见早期治疗十分重要。

目标治疗要完善菌株鉴定和药敏实验、检测耐药机制如KPC/OXA/NDM,并测定准确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值。

单药治疗和联合治疗需辩证看待。在充分评估病情、MIC值等要素的情况下,腹腔感染、血液感染等可使用头孢他啶/阿维巴坦单药治疗。联合用药因地区而异,应结合患者、病原体和抗菌方案基础上选择,主要包括以头孢他啶/阿维巴坦为基础的联合治疗和以多粘菌素为基础的联合治疗。

(三)新型酶抑制剂复方制剂的挽救治疗

除应用于初始治疗外,新型酶抑制复方制剂亦用于危重患者的挽救性治疗。

研究表明,有头孢他啶/阿维巴坦对CRKP血流感染进行初始治疗和挽救治疗,其预后显著改善。其他新型酶抑制剂复合剂,如美罗培南/法硼巴坦治疗CRE也有一定效果,但需更多数据证实。

新型酶抑制复方制剂治疗CRE的关键在于,要了解本地区的CRE的分离率及MIC值、了解本地区CRE主要耐药机制,并从经验性治疗转化为精准治疗。

总之,在第二堂直播课上,专家指出,近年来,常见产ESBLs肠杆菌和产碳青霉烯酶G-菌检出率有上升趋势。头孢他啶/阿维巴坦抑酶作用更强,抑酶谱更广,能广谱有效覆盖主要耐药革兰阴性菌。以头孢他啶/阿维巴坦为代表的新型酶抑制剂复合剂在CRE治疗中占据重要地位。

扫码


转载请注明:http://www.iockb.com/wadwh/1521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