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肺炎球菌感染 > 病理病因 > 贾振华教授络病学说载誉继前行,奏响中医药 >
贾振华教授络病学说载誉继前行,奏响中医药
络脉的概念最早见于《内经》,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络病不是一个独立的病种,凡是符合久病、久痛、新病入络范畴特点的都可以称为络病。当代中医名家吴以岭院士团队致力于中医络病学术及临床研究40余年,将中医整体思维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系统构建络病研究三大理论框架——“络病证治”、“脉络学说”和“气络学说”,开辟了络病理论指导临床重大疾病防治研究新时代。
应用络病理论指导外感温热病防治而研制出的连花清瘟胶囊(颗粒),多次在我国应对病毒传染性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作为中医药通过临床筛选出的有效方剂“三药三方”的代表,连花清瘟广泛应用于新冠肺炎患者治疗,其临床疗效确切,显示出络病理论在呼吸系统传染性或感染性疾病防治中的重要指导价值。
在第十六届国际络病学大会“高端专家论坛”环节,河北省中西医结合医药研究院院长贾振华教授系统介绍了络病理论指导外感温热病研究及在新冠疫情期间开展的连花清瘟、连花清咳相关基础与临床研究结果。
会后,作为年生命科学领域唯一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医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微血管病变防治”项目主要完成人之一,贾振华教授围绕络病理论指导多种难治性疾病防治的独特价值及相关重要成果接受本报专访。本文简要整理贾振华教授学术报告及访谈精要内容,以飨读者。
贾振华教授
贾振华教授报告精要:络病理论指导呼吸道传染病防治优势凸显
汇聚三朝名方,连花清瘟在呼吸系统传染性疾病防治中屡次发挥重要作用贾振华教授指出,病毒性呼吸系统传染病属于中医络病理论“新病入络”范畴。吴以岭院士团队40年来致力于络病理论研究,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创新研制的专利中药连花清瘟对感冒、流感等外感温热病,发挥出“卫气同治、表里双解,先证用药、截断病势,整体调节、多靶治疗”的治疗优势。
连花清瘟吸取了历代医家治疗疫证的用药精华,以汉代张仲景《伤寒论》中专治疫病的麻杏石甘汤与清代吴鞠通《温病条辨》中专治疫病的银翘散化裁,汲取明代吴又可《温疫论》治疫证用大黄经验。
药效学研究发现连花清瘟对病毒性呼吸系统传染病具有“系统干预”作用,可广谱抗病毒,明显抑制甲型流感病毒H3N2、H1N1,禽流感H5N1、H9N2,SARS,MERS,SARS–CoV-2,EV71病毒;可抗菌消炎,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甲氧西林耐药株,改善FM1病毒感染小鼠肺部炎症,延长存活期;具有退热止咳化痰作用,可调节患者免疫,提高抗病康复能力。细胞实验发现,连花清瘟对病毒感染细胞的全过程均有干预作用。
连花清瘟在多次病毒相关性呼吸系统公共卫生事件中发挥了重要防治作用,其良好疗效也得到循证医学研究的证实。连花清瘟胶囊治疗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循证医学研究发现,其具有抗病毒作用;在缓解流感症状,特别是退热和缓解咳嗽、头痛、肌肉酸痛和乏力等症状方面显示有效,该研究荣获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目前,连花清瘟已成为治疗呼吸系统传染性疾病的代表性中成药。
“细胞-动物-临床”完整证据链,连花清瘟防治新冠病毒肺炎获有力验证此次新冠疫情以来,连花清瘟较早地被用于疫情防控,临床效果突出。我国研究者从细胞、动物到临床水平对连花清瘟用于新冠肺炎的防治开展了系列基础及循证医学研究,形成了完整的证据链。细胞研究显示,连花清瘟具有抗新冠肺炎病毒及抗炎双重作用。动物实验进一步表明,连花清瘟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小鼠体重减轻,并改善感染小鼠的肺部炎性损伤。
在临床研究方面,由钟南山院士、李兰娟院士、张伯礼院士联合国内23家医院参与的“中药连花清瘟胶囊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前瞻性、随机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证实,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连花清瘟治疗两周,能明显提高新冠肺炎患者发热、乏力、咳嗽症状消失率,缩短核酸转阴时间,显著提高肺部CT好转比例和临床治愈率,在减少转重型比例方面显示出良好趋势。基于连花清瘟确切的基础及临床研究证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连花清瘟胶囊/颗粒在原批准适应证的基础上,增加“在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的常规治疗中可用于轻型、普通型引起的发热、咳嗽、乏力”等内容。连花清瘟防控疫情的重要作用获得国家层面的充分肯定。
创新中药连花清咳片化痰止咳,助力新冠肺炎患者康复贾振华教授介绍,同是在络病理论指导下研制的又一集合传统经典名方及临床实践研制的呼吸系统独家专利产品连花清咳片也已获批上市。连花清咳具有宣肺泄热、化痰止咳功效,用于治疗急性气管-支气管炎。由全国8家单位参与的连花清咳片治疗急性气管-支气管炎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研究结果显示:连花清咳片具有确切的止咳化痰作用,可有效缓解患者咳嗽、咯痰、咽干口渴、心胸烦闷等症状,疾病疗效总有效率为92.39%,且临床用药安全。
贾振华教授特别介绍了连花清咳的一项治疗新冠肺炎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连花清咳片可以有效地改善新冠肺炎患者的咳嗽、咳痰症状,促进咳嗽、咳痰症状好转,提高咳嗽、咳痰症状的消失率并缩短持续时间。
因此,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连花清咳片通过河北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应急备案,由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推荐在新冠肺炎医疗救治工作中使用。
贾振华教授访谈精要:脉络学说破解心脑血管病国际难题,三大底气助力络病理论体系未来发展
Q1、近四十年来络病理论研究硕果累累,“中医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微血管病变防治”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对于这一卓越的成绩,您如何看待?在此次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项目当中,吴以岭院士领衔团队聚焦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心、脑、糖尿病肾病相关重大疾病展开系统研究。现代医学指出,这些发病率、死亡率均居前位的重大疾病临床疗效难以提高的关键因素就是微血管病变。
针对目前这类微血管性疾病的治疗,西医相对缺乏有效药物,微血管病变同时又是制约心、脑、糖尿病肾病这些重大慢病的关键病理环节。研究团队从络病理论的角度,围绕分支脉络学说,提出中医理论中脉络末端的“孙络”概念与西医理论中的微血管、微循环的概念基本统一。中医讲求整体观念,这些微血管病变虽然分布的系统部位不同,但是应当说有共性的发展规律与干预措施。此外,中医讲求气血相关,从气的调控作用来研究微血管病变的发病过程。由此,研究团队建立了中西医结合研究微血管病变的理论切入点,有助于将通络药物应用于防治微血管病变性重大疾病。除了脉络学说理论方面的探索,研究团队还开展了理论指导微血管病变防治的系列机制研究,更重要的是做了通络药物循证医学的临床评价。研究显示,通络药物治疗急性心梗无复流、复杂性心律失常、慢性心衰等重大疾病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进而有力佐证了脉络学说理论的科学性,同时对防治微血管病变性重大疾病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方案。
Q2、作为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分会的主任委员,展望未来,您认为以络病理论为代表的中医药研究应如何发展?我认为,络病理论在未来发展当中,研究者们应坚定不移地贯彻吴以岭院士提出的“理论+临床+新药+实验+循证”一体化的符合中医自身规律的研究模式。这一研究模式在此前两项围绕通络药物的国家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中得到了很好的验证,涌现出了一大批代表性研究成果。展望未来,我认为在学术层面,我国研究者具有三大底气。
第一大底气是吴以岭院士编著的络病理论系列专著,包括《络病学》、《脉络论》和《气络论》。在这些专著当中,络病理论普遍的指导作用与临床具体疾病诊治相结合。吴以岭院士也一再强调,学科发展的动力在于学术理论的创新,一定要结合临床某一重大疾病,踏踏实实地研究其证治规律,研发有效的治疗方法,并将这些药物实现转化。因此,这些络病理论系列专著为今后的络病证治规律研究、通络创新药物的研发等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二大底气是络病学科有广大以中医为主体的、多学科参与的高层次学术研究团队。这些研究团队已经把络病理论及通络药物研究作为其各自研究事业的一部分,自发地投入到络病理论研究当中。众人拾柴火焰高,不同学科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络病理论的推动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第三大底气是研究核心团队建立的理论、临床、新药一体化的转化平台。结合各个专科的临床实践,研究者们研究疾病的络病证治规律,将好的处方转成院内制剂,进而转至研究院做新药研发,由此搭建各学科的研究成果转化体系,为持续做络病理论创新及成果转化奠定了基础。
正是基于这三大底气,我们对未来络病理论的持续创新发展以及重大成果的不断涌现充满了期待,并且也拥有必胜的信心。
往期阅读
重磅!硬核!吴以岭院士领衔科研团队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络病学研究开创中医药创新转化新模式
二十载耕耘,中医药守正创新典范——通心络胶囊助力解决急性心肌梗死无复流国际难题
黄从新教授:参松养心胶囊解决室性早搏伴心功能不全重大临床难题
李新立教授:奏响中医药治疗心衰的“中国之声”
何建行教授:循证证据支撑,连花清瘟治疗新冠肺炎优势凸显
更多大会报道请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