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图识病猪副猪嗜血杆菌病

猪多发性浆膜炎与关节炎(Swinepolyserositisandarthrithis)是由副猪嗜血杆菌引起猪的一种接触性细菌性传染病,又称为副猪嗜血杆菌病、格氏病、猪纤维蛋白性浆膜炎和关节炎。本病在临诊上主要以关节肿胀、疼痛、跛行、呼吸困难以及胸膜、心包、腹膜、脑膜和四肢关节浆膜的纤维素性炎症为特征。本病目前呈世界性分布,已成为影响养猪业的典型的细菌性传染病,在养猪业发达国家均有此病的流行和发生。

一、病原

 

副猪嗜血杆菌属于嗜血杆菌属(Haemophilus)成员,为革兰氏染色阴性的小杆状,美兰染色呈两极着色特性。也可呈丛、球杆状、长丝状的多形性。无鞭毛和芽孢,通常有荚膜,但体外培养时会受到影响。本菌有多个血清型,根据免疫扩散试验,可将已分离到的菌株分为15种血清型,以4、5和13型最为常见。不同血清型的菌株,其毒力差异很大。

  

本菌为需氧或兼性厌氧,最适生长温度为37℃,pH7.6~7.8。生长时需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或V因子),所以,体外培养本菌时可用巧克力琼脂或与葡萄球菌交叉培养的鲜血琼脂(可形成卫星现象)。血液培养基上无溶血现象。初次分离培养时最好提供5%~10%的CO2。

二、流行病学

  

呼吸道,构成其正常菌群。本病主要通过空气直接接触传播,亦可通过消化道传播。本病一般呈散发,也可呈地方流行性。饲养管理不善、空气污浊、拥挤、饲养密度过大、长途运输、天气骤冷等应激因素都可引起本病的暴发,并使病情加重,因此,应激因素常是本病发生的诱因。本病发生和流行的严重程度以及造成的经济损失与猪群中猪肺炎支原体、猪繁殖和呼吸障碍综合征病毒、猪圆环病毒2型、猪流感病毒和猪呼吸道冠状病毒等病原体的存在有密切关系。

三、临床症状

  

本病多继发于猪繁殖和呼吸障碍综合征病毒、猪流感病毒、猪呼吸道冠状病毒、猪肺支原体、猪圆环病毒2型等病原体感染,或与这些病原体混合感染。人工接种试验的潜伏期为2~5天,一般几天内发病。临诊上主要表现为发热,食欲不振或厌食,眼睑水肿,鼻孔周围附有脓性分泌物。反应迟钝,咳嗽,呼吸困难,共济失调。关节肿胀,跛行,斜卧。可视黏膜发绀,虚弱,继而因窒息和心衰死亡。急性感染后的母猪可发生流产。

  

四、病理变化

  

主要肉眼病变有胸膜、腹膜、心包膜、关节的浆膜,甚至脑膜出现纤维素性炎症,表现在单个或多个浆膜表面出现浆液性或化脓性的纤维蛋白渗出物,呈淡黄色蛋皮样或条索状的伪膜覆盖在浆膜和关节表面。腕关节和跗关节出现病变频率高,脑膜病变较少见。全身淋巴结肿大,切面呈一致的灰白色。显微镜下可在渗出物中观察到纤维蛋白、中性粒细胞和较少量的巨噬细胞。

五、防治措施

  

(一)治疗

  

猪群发病后应及时治疗,并对全群施行治疗。可用氨苄青霉素、青霉素、庆大霉素、新霉素、四环素和磺胺二甲氧嘧啶、头孢类等药物,用药剂量要足,发病猪只采用口服或注射途径效果较好。需要注意的是副猪嗜血杆菌很多菌株对抗生素都存在耐药性,因此,进行治疗时应选用一些敏感的药物,目前头孢类(如头孢噻呋)的效果较好。

  

(二)预防措施

  

(1)首先应加强饲养管理,严格执行猪场兽医卫生消毒制度,避免或减少应激因素的发生,如防止饲养条件的突然改变和其他病原微生物的感染。

  

(2)当有应激发生时,可提前给猪群投给预防剂量的抗生素(如阿莫西林、氟甲砜霉素)或磺胺类药物,可以起到预防本病发生的作用。

  

(3)新引进猪群时,应先隔离饲养,并维持约2~3个月的适应期,以使那些没有免疫接种但有感染条件饲养的猪群建立起保护性免疫力。

  

(4)有本病流行的猪场,可用副猪嗜血杆菌灭活疫苗实施疫苗免疫接种,这是预防本病发生的有效措施。最好用分离自本场的菌株制备灭活疫苗,以最大可能地保证疫苗毒株的血清型与流行毒株一致,以获得最佳的免疫保护效果。母源抗体对新生仔猪有被动免疫保护作用,这对防止本病的发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母猪接种疫苗后,可对4周龄以内的仔猪提供保护性免疫力。可用相同血清型的灭活疫苗对仔猪进行免疫接种。









































南昌白癜风
黑龙江治疗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iockb.com/wazz/5560.html